责任编辑:李士环
群众路线不是冰冷的教条,而是一脉源头活水,需用真情来浇灌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贯彻党的群众路线,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,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。对群众有感情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感情基础和出发点,关系到守住民心、听清民意、察清民情。
民心是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客观反映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。要得到民心认可,就要站在人民一边,为人民造福。站在人民一边,就是习仲勋讲的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。有了对群众的感情,才会自然而然站在群众一边,没有这种感情,学的理论再多,入了脑,也入不了心。毛泽东指出,“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,人民好比土地。我们到了一个地方,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,在人民中间生根、开花”。有了对群众的感情,人民立场才有根。人民立场一旦在干部身上扎了根,就会推着干部迈开两脚,到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深入了解情况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共情就像敏感的探头,能感知群众所思所想、所忧所急。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”。焦裕禄在兰考带着人民治风沙、盐碱、内涝“三害”,他病重转院前还不忘一字一句嘱咐,“除三害是兰考36万人民的盼望,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”。把群众放在心上,自然而然就会在乎人民满意不满意,自觉把群众感受当作衡量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标准。真心和群众打成一片,就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伟力和智慧,开展工作就会自觉相信人民、依靠人民,自然就会放下架子,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。焦裕禄生前说过:“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,你就到群众中去,问问群众,你就有办法了。”正是拜群众为师,虚心请教如何治理“三害”,他才终于摸索出在沙土窝里种泡桐的好办法,既能防风固沙、又能涵养水源。在扎根群众、为民造福的路上,在贴近群众、倾情奉献的过程中,领导干部不仅会铸就对人民至上的深刻认同,还会获得甘之如饴的价值满足。
民意是人民群众的心声所寄,源于实践,反映了群众的现实需求。邓小平讲,一个革命政党,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,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。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去倾听人民的诉求,才能打开群众心扉,让群众主动讲心里话,让群众诉求“上得来”。毛泽东指出,群众不讲真话,不怪群众,只怪自己。领导干部接访群众诉求,要当好“温度计”,带着感情把心焐热了,才能化解群众心里的冰。江苏泰州市信访局原局长张云泉,在信访一线工作9000天的体会是,要把每个上访者都当作自己的亲人,对待老百姓的疾苦,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。带着感情去倾听民声,能够激发改进工作的主动性,比如优化接访方式,创新更多渠道,方便群众表达诉求。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,就是信访工作的一种新探索和新思路,变“群众上访”为“干部下访”,正是情为民所系的体现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领导干部要学网、懂网、用网,了解群众所思所愿,收集好想法好建议,积极回应网民关切。比如浙江开发“民情码”数字平台,群众扫码身份证即可一键投诉,直达责任部门。又如多地推出的“12345手语视频服务”,听障人士可通过手语翻译视频直连信访干部,真正做到了用真情推动民意广泛畅达,体现了倾听民意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温度。带着感情倾听民意,还能够激发干部更主动地汇总、归纳、提炼民意,从群众的表层诉求中敏锐察觉到深层诉求。在上海多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中,社区干部不是简单汇总居民的“要电梯”“要停车位”等具体意见,而是通过深入走访座谈,体察到老年居民对“安全便利生活环境”的渴望,以及中青年居民对“提升居住品质”的期盼。这种理解之情,推动了从“收集诉求”到“精准回应”的转变,赢得了广泛支持。
民情是人民的实际生活情况。要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,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;调研不用情,工作就难见效。带着感情去调研,才能克服困难,深入基层。下基层调查研究,常常要面临山高路远、情况复杂、沟通困难的情况。领导干部要是没有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的决心和耐心,就不可能“沉”到基层去。调查研究也不是做侦探,是要在和群众谈话做朋友的过程中,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,把你当作好朋友看,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。毛泽东指出,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,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。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,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,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。他在宁德工作时就是这样做的,下基层专挑最偏远、最困难的地方去,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地方。没有对老百姓的深情,是做不到这一点的。带着真感情去调查研究,干部自然就会“沉下去”,把调研变成常态,变成习惯。许多优秀的基层干部,都被老百姓叫作“活地图”“活字典”,没有这种“身入”“情至”,根本不可能摸透当地情况。贵州江口黑岩村驻村第一书记杜露雪,坚持“进农家门、知农家困、解农家难、干农家事”,把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摸得清清楚楚。她亲手绘制了村里民情地图,列出困难清单,制定帮扶措施,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。新时代搞调查研究,还要把新技术和老办法结合起来用。既要会用大数据,也要结合传统的蹲点调查、解剖麻雀,才能对民情作出正确的判断。而对群众的感情,是把“铁脚板”与“大数据”联通起来的桥梁。比如,在评估具体惠民政策效果时,不能光看报表上的覆盖率,还要走进老百姓家里,看群众脸上的笑容是否由衷,听他们的建议是否中肯。领导干部只有带着对群众的真实关切,去实地走访、促膝长谈,捕捉那些冰冷数据难以反映的细微表情、语气变化和生活难处,才能体察到真实的民情温度。
责任编辑:李士环
教育是培养、造就人才的基础性工程。时代越是向前,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,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显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教育是基础、科技是关键、人才是根本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:“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,教育要想在前头,赶在[详细]
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、长期性、复杂性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把刹住‘四风’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,坚决防止产生‘疲劳综合征’,对享乐主义、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,对‘四风’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,决不允许死灰复燃!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[详细]
当前,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,把握好改革督察与基层减负的关系,统筹兼顾压实责任与提升活力,以科学方法抓好改革落实[详细]
力戒形式主义,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要求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:“不要把写了多少万字的学习心得作为学习成绩”“讲空话、搞作秀,毫无用处”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,本身就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。在学习教育中[详细]
要层层承压,不要层层卸责;要层层落实,不要层层加码。党员干部带头把自己摆进去,既抓好本级,又带好下级,一级带着一级干,一级做给一级看,真正做到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,就能凝聚起干事创业、改革发展的合力。[详细]
关键时顶得住,是新时代对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广大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,不但在平时沉下心来兢兢业业干工作,更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、有所作为。[详细]
让资本有耐心,也让耐心沉淀成一种资本,共同做科创企业的“长跑搭档”,我们就更有能力、有条件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。[详细]
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,是中华民族的希望。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少年儿童筑牢理想信念、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。[详细]